公元867年2月,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策马飞驰,不远处便是他魂牵梦绕多年的长安城。张议潮终于抵达了这座宏伟壮丽的国都,眼中涌出热泪,激动之情难以言表。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真正踏入这座令无数人敬仰的首都。进入城门时,他回首望向来时的路,脑海中浮现出无数往事画面……
要讲述张议潮的故事,必须追溯到那场改变大唐命运的安史之乱。公元755年,大唐帝国正值鼎盛,却突然被一场内乱撕裂。安禄山举兵叛乱,势如破竹,几乎席卷大半江山。朝廷不得不紧急调动边防军队,奔赴前线讨伐叛军。虽然安史之乱最终被镇压,但从此之后,大唐国力大不如前,再未恢复往昔的辉煌。
与此同时,远在西北边陲的兵力因边军主力调往中原而空虚,这给了吐蕃等少数民族可乘之机。他们趁虚而入,频频侵占边疆土地。大唐昔日对西域的控制力一天天减弱,直至公元763年,河西和陇右地区全数落入吐蕃之手,安西、北庭与中原王朝的联系被彻底切断。
到了公元786年,敦煌失守,标志着大唐在西域的统治彻底告终。此后,敦煌进入吐蕃的长达62年的统治时期。吐蕃废除了大唐的地方制度,强行将百姓编入军民部落,致使无数人沦为奴隶。壮年男子被迫耕作牧放,年老体弱者则遭受残酷对待,不是被杀害,就是被残废后丢弃任其自生自灭。
展开剩余76%正如《资治通鉴·唐纪六十四》中记载:“(吐蕃)大掠河西鄯、廓等八州,杀其丁壮,劓刖其羸老及妇人,以槊贯婴儿为戏,焚其室庐,五千里间,赤地殆尽。”昔日大唐的荣耀早已消散,年幼一代只能从老人口中听闻大唐昔日的辉煌。
然而,这些人民心中从未忘却故国,他们忍受着苦难,坚守希望,盼望着有朝一日大唐的旗帜能再次高悬。曾有唐使到访此地,沿途百姓迫切询问王师何时归来:“顷从军没于此,今子孙未忍忘唐服,朝廷尚念之乎?兵何日来?”
就在这样艰难的背景中,公元799年,张议潮诞生于沙洲(今敦煌)一个当地豪族之家。张家世代为军人,父辈始终铭记大唐,家中收藏着大量大唐遗留的典籍与文书。虽身处异族统治之下,张议潮从小接受家族教育,胸怀对大唐的忠诚与向往。
随着成长,他亲眼见证了吐蕃的残暴统治,这使他早早种下了反抗的种子。他将封常清将军视为人生楷模,封常清是当年屡次击败吐蕃的英雄。封常清遗书中写道:“长安日远,谒见无由……仰天饮鸩,向日封章,即为尸谏之臣,死作圣朝之鬼。若使殁而有知,必结草军前。回风阵上,引王师之旗鼓,平寇贼之戈鋋。”张议潮曾逐字逐句手抄这封遗书,激荡着满腔热血。
成年后继承家业的他,没有忘却心中回归大唐的梦想,积极联系志同道合者,秘密部署,等待反抗的良机。
公元848年,张议潮年近五十,苦候多年的机会终于降临。吐蕃因继承权纷争陷入内乱,自相残杀;大唐也开始反攻,前一年河东节度使王宰率代北军队于盐州大败吐蕃军。张议潮果断起兵,率军攻占沙州,斩敌夺旗,城中百姓纷纷响应。
这是张议潮和沙州军民最辉煌的一刻,数十年积压的愤怒化为熊熊战火,激发出大唐血脉中的不屈勇气。他先后收复瓜州、沙州、甘州、肃州、伊州、西州等地,“西至伊吾,东接灵武,地盘四千余里,户口百万余家。”
稳定局势后,他派遣十路使者向长安传递胜利的喜讯,恳请朝廷尽快派兵相助。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——肃、甘、凉三州仍为吐蕃所据,只有一支使团历经艰险抵达长安。
消息传至长安,唐宣宗感慨道:“关西出将,岂虚也哉。”朝廷嘉奖张议潮等人的忠诚与功勋,授予其沙州防御使官职。
公元851年八月,张议潮第二次派遣使团入朝,由其兄张议潭率领二十九人献上瓜、沙等十一州的地籍图册。至此,除凉州外,历经近百年沦陷的河西地区终于重归大唐版图。
大唐在沙州设立归义军,统领沙、甘、肃、鄯、伊、西、河、兰、岷、廓十一州,由张议潮担任节度使兼管内观察处置使,加检校吏部尚书、兼金吾大将军、特进,封南阳郡开国公,赐食邑二千户,实封三百户。归义军自此正式登上历史舞台。
公元861年,经过三年浴血奋战,张议潮率军收复凉州。至此,历时百余年的河西与湟水失地全部回归大唐怀抱。那一年他已62岁,历经二十余载征战,终于实现了少年时立下的壮志——让故土回归故国。
公元867年2月,张议潮抵达长安。这次他代替已故兄长担任人质。经历安史之乱的唐王朝对节度使始终心存戒备,早年他派哥哥张议潭入朝,实为表忠心之举。
入朝后,唐懿宗封他为金吾卫大将军,兼授左神武统军等虚职,赐予府邸,赏赐丰厚,得以“球乐御场,马上奏对”,在长安安享晚年。
在这座帝国首都,张议潮度过了平静的五年,再未踏上为之浴血奋战的西域疆场。
公元872年,张议潮在长安辞世,享年74岁。他死后,归义军继续存在百余年,直到北宋时期被西夏所灭。
张议潮与西域军民的悲壮故事被历史长时间湮没。然而,这段历史无疑是古代最令人动容的英雄史诗之一。它不仅是唐朝三百年辉煌中的热血传奇,也是华夏五千年历史中一段可歌可泣的群雄史诗。
这些远在边陲的人们始终心系祖国,血脉中激荡着深厚的家国情怀。他们不仅仅是汉人,粟特人、党项人、嗢末人等西域少数民族也同心协力,共同为一个崇高的大义而奋斗,甘愿为此献出生命。
河西沉沦百余年,路途崎岖、雁信罕至,幸得将军开辟旧路,威名震天下!西北忠勇孤臣,归义军万里奔唐,壮哉斯人!
全文完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康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